踐行初心使命:奮戰在“疫”線的電子所黨支部
2020年新春伊始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人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廣大黨員干部挺身而出
堅守疫情防控戰線
“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電子所支部,成立于1985年1月18日,同時也是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支部。支部現有黨員39名,在疫情期間積極響應號召,堅守崗位,充分發揮著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們用實際行動,在大戰大考中踐行初心使命,讓黨旗在復工復產一線高高飄揚。
庚子清明,家國永念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4月4日10時整,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舉國上下國旗半降,防空警報鳴響。這一刻,天地同悲,山河同哀。
電子所黨支部亦組織了包括支部成員、九三學社人士以及無黨派人士在內的實驗室教師代表于北校區新科技樓1803會議室舉行默哀儀式。為犧牲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最美“逆行者”沉痛悼念、為醫治無效匆匆離世的罹難同胞志哀送行、為不能忘卻的抗疫記憶銘記緬懷。基辛格曾在《論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這些勇敢的人們為普羅大眾奮力爭取來了柳暗花明的春天,卻有很多人將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個寒冷的冬季。3分鐘,180秒,會議室外的城市鳴響嗚咽,會議室內的人們靜默追思。英雄雖逝,精神永存。逝者安息,生者奮進。在這三分鐘里,過去近三個月來的點點滴滴涌入每個人的腦海,短暫,而永恒。
院士帶頭,共克時艱
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關鍵階段,大批醫務人員馳援一線的同時,亦有無數身處后方的國人為疫情攻堅戰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戰“疫”是先鋒,捐款我先行。在黨中央向各級黨組織發出的組織黨員自愿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號召之下,全黨上下廣泛響應,電子所黨支部的同志們也踴躍參與其中。黨支部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保錚同志,多次主動聯系支部書記并交納特殊黨費助力戰“疫”,時刻彰顯著共產黨員在危難時刻的責任擔當。保錚院士是雷達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的奠基人,在學界素來享有“中國雷達裁判長”的美譽。身為一名老黨員,多年來他一直心系國家,關心學校和實驗室的發展。每個月他總是會提前通過支部交納黨費,并且從不接受找零,用實際行動為電子所支部其他黨員立身、立德、立行。
在保錚院士的榜樣精神引領下,電子所全體黨員響應迅速、自愿捐款,覆蓋率達100%,涌現出學院黨委第一位交納特殊黨費的陳渤同志、多渠道數次捐款的徐青同志、通過校友基金教育會捐款的杜蘭同志等,充分發揮了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彰顯了關鍵時刻黨員的黨性覺悟和責任,真正做到了黨員在哪里,旗幟就飄揚在哪里。
實驗室其他教師,如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委員水鵬朗教授、九三學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委員會副主委劉宏偉教授等,也積極通過不同渠道參與捐款,以實際行動體現出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見證了骨肉同胞血脈相連、同舟共濟的磅礴力量。
而在用一筆筆款項匯聚成涓涓暖流的同時,電子所支部也不忘全力以赴組織好復工復產各項工作。“加強疫情防控這根弦不能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要抓緊。”近段時間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就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這次疫情是一次大考,對大多數人來說,做好本職工作就是為國家作貢獻。電子所實驗室同樣有這樣一群老師,身在平凡崗位,肩負非凡擔當。蘇濤、何學輝等老師在團隊骨干研發人員受阻不能到位的情況下,積極尋求解決辦法,通過網絡實現了跨省的異地遠程調試;遠在河北的研發人員,用當地一臺電腦,遠程登錄到這里的三臺電腦,實現了對三塊板卡以上的國產DSP和國產FPGA程序的修改、加載、控制、觀察、測試。該項目來源于某國產芯片型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他們用無私奉獻的堅守、默默無聞的付出做好每一項“幕后”工作,站好每一班崗,和奔赴一線的“逆行者”們一同筑起了抗擊疫魔的堅實壁壘,形成了戰勝困難的強大合力。星星之火,共克時艱。
慎終追遠,砥礪前行
多難興邦,人民至上。在這場足以載入歷史的災難里,有傷痛也有感動。中國人在大是大非前的團結勇敢,值得這個時代去銘記。電子所參與清明節哀悼儀式的全體人員,也在隨后開展的座談會上紛紛抒發了自己的感想。
雷達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宏偉教授談到,醫生和教師這兩個職業關乎人們的健康和靈魂,都是責任重大的職業。這次疫情中,廣大醫護工作者沖在抗疫第一線,用血肉之軀和專業技能為廣大人民群眾筑起了生命安全屏障,為取得抗疫工作勝利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們是偉大的英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認真總結發揚他們的抗疫精神,成為培養人才、塑造靈魂、科技創新的堅強力量,成為在祖國需要的時候能夠靠得住、頂得上的力量,為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事業做出貢獻。
支部成員曹運合教授認為目前國內之所以能夠有效控制疫情,和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英雄所做出的犧牲是分不開的:“這些平時都是在平凡崗位上從事平凡事情的醫護工作者,在危機時刻卻能夠挺身而出,不怕危險、不怕犧牲,在國家危機時刻變得偉大,成為我們心中的英雄,這就是我們國家的脊梁。對比國外的情況,我們應該感覺自豪,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的道路和制度應該有了更強的自信。”
支部成員博士后劉永軍經過這場疫情,深刻認識到生命之脆弱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偉大:“那些平凡的人,在關鍵時刻不顧生命之憂,能夠挺身而出,為國人的生命安全而戰斗。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應該向那些在前線的工作者學習,克服當前工作中的種種不便,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此告慰那些在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犧牲的同胞。”
尾聲
4月8日零時,按下暫停鍵整整76天的武漢浴火重生,正式解封。但解封并不意味著解防,花開“疫”散亦不是一瞬間。城市脈搏與呼吸的復蘇不只是武漢人的戰“疫”之路,更是14億國人的心血付出與翹首以盼。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但我國面臨境外疫情輸入的風險大幅增加,依然容不得半點懈怠。“疫情防控不松勁,經濟社會發展加把勁。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是統籌做好疫情防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緊迫任務,也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
最好的告慰,就是奮力前行。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電子所黨支部的全體同志們始終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真正做到了黨員先行,帶頭表率,眾志成城奮戰在“疫”線,時刻準備著迎接這場偉大斗爭的最終勝利。
“肩負使命,千錘百煉,我們和共和國,我們和共和國同行。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厚德求真,力學篤行。
我們是光榮的西電人。”